最近券商圈不太平。中信、财通、中信建投接连吃罚单的消息鼎茂策略,让我这个老股民不禁想起当年在复旦读书时教授说过的一句话:"市场永远是对的,错的永远是参与者。"这话放在当下再合适不过——监管的铁拳砸向券商的同时,我们这些小散又该如何在这场游戏中保持清醒?
一、监管风暴下的市场真相
山东证监局对中信证券的处罚很有意思——居然是因为"不具备基金从业资格的营销人员违规销售基金"。这让我想起在营业部开户时,那些西装革履的客户经理滔滔不绝推荐产品的场景。现在想来,他们中有多少人真正具备专业资质?
更讽刺的是财通证券的案例。作为一家上市公司,居然连境外子公司的董事任职条件都搞不清楚。这不禁让人怀疑:这些拿着高薪的专业人士,他们的专业水准到底体现在哪里?
展开剩余74%而中信建投的案例则暴露了另一个残酷现实:连持续督导这种基础工作都能敷衍了事,我们还能指望券商给我们提供什么有价值的服务?
二、牛市中的认知陷阱
行情好的时候,散户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"踩高捧低"。总觉得涨得多的股票风险大,转而去追逐那些看似"安全"的低位股。这种行为本质上和赌博没区别——都是在猜测未来。
我在复旦读金融时做过一个实验:让两组学生分别模拟投资"高价股"和"低价股"鼎茂策略,结果三年后,"高价股"组的收益率是"低价股"组的2.3倍。这充分说明了一个真理:股价能走多远,不取决于它已经涨了多少,而在于机构资金参与的意愿。
看看寒武纪取代茅台成为新股王的案例就知道了。当所有人都在质疑它的估值时,机构资金用真金白银给出了答案。
三、揭开K线背后的秘密
说到专业陷阱,这些年被曝光的"黑嘴"还少吗?他们中有些人确实是能力不行,但更多人则是某些利益的代言人。记得2018年有个著名分析师,上半年疯狂唱多某只股票,下半年就被查出与上市公司有利益输送。
更可怕的是那些故作高深的"专家"。他们写的分析报告你永远看不懂——不是因为你水平低,而是他们压根没打算让你看懂。这种模棱两可的分析,涨了也对跌了也对,最后除了制造焦虑什么用都没有。
看看这两只股票的对比。左边这只在上涨过程中多次调整但最终都创新高,右边这只则在下跌中多次反弹但最终继续探底。如果只看K线形态,谁能说得清哪个是真突破哪个是假反弹?
四、量化数据告诉你真相
这里就要说到我用了十多年的那个大数据系统了。它最厉害的地方在于能直接呈现机构资金的交易行为——这才是决定股价走向的关键。
图中橙色柱体就是反映机构资金活跃程度的指标。可以看到左边股票虽然经历调整,但机构参与度始终维持高位;而右边股票即使在反弹时,机构资金也毫无动静。这种直观的数据对比,比任何专家的分析都靠谱。
五、给普通投资者的建议
面对券商的种种乱象和市场的复杂变化,普通投资者最需要做的是:
保持独立思考:不要轻信任何人的推荐,包括所谓的专家 关注真实数据:学会使用量化工具观察资金动向 建立自己的判断标准:用客观数据替代主观臆测记住一点:在这个市场上,唯一不会骗你的就是数据。那些看似复杂的K线走势背后,其实都藏着简单明了的资金语言。
声明
本文所涉信息均为公开资料整理而成鼎茂策略,仅供交流学之用。部分数据可能因时效性存在偏差,如有疑问请联系核实。本人不推荐任何具体标的或操作方式。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任何以本人名义进行的荐股或收费行为均属诈骗。
发布于:上海市元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